來源:第一物流網
如何降低物流成本,真正把物流業做大做強?這就需要推動互聯網技術與交通物流業深度融合,促進行業生產方式、組織方式創新,提高整體效率。
日前,國家發改委發布的《2015年全國物流運行情況通報》指出,去年中國的社會物流總費用為10.8萬億元,占GDP比率為16%,而發達國家普遍低于10%。此外,據相關機構測算,美國貨車每天平均有效行駛里程是1000公里,而中國貨車每天平均有效行駛里程只有300公里。
據初步統計,目前,中國汽車物流企業公路運輸車輛空駛率高達39%,成為汽車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公路物流占到貨運總量的70%以上,車輛空駛率偏高,對環境、能耗、交通基礎設施等的負面影響巨大。”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他看來,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小、散、亂、差”——“小”,經營主體規模小、數量多,全國公路物流企業有750多萬戶,平均每戶僅擁有貨車15輛;“散”,經營運作處于“散兵游勇”狀態,產業的組織化水平很低,90%以上的運力掌握在個體運營司機手中,行業集中度僅為1.2%左右;“亂”,市場秩序較亂,競爭行為不規范,誠信體系缺失,“騙貨”事件時有發生;“差”,服務質量不高,經營效益較低。
福建星泰安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禮善曾經是個普通的貨車司機。他說,2000年前后,從福清到深圳一趟來回就要8天,而如果配貨順利,只需要3到4天,成本能減少一半。
據福建省交通運輸廳2015年統計,該省貨運經營業戶12.3萬家,其中個體經營業戶11.6萬家,占93.9%;自建信息化系統的貨運企業200余家,僅占全省經營業戶數的0.16%。在這組數據背后,是物流業轉型發展亟須突破的瓶頸。
據統計,當前,福建省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7.3%,該比率每降低一個百分點,將創造約240億元的利潤,節省運輸成本2400億元以上,可以直接或間接產生約160萬個就業崗位。
如何降低物流成本,真正把物流業做大做強?這就需要推動互聯網技術與交通物流業深度融合,促進行業生產方式、組織方式創新,提高整體效率。
“目前,我們的鐵路、公路、水運的貨運量全球第一,快遞量目前也全球第一。但從全球來看,物流業的國際競爭力落后于發達國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魏際剛指出,問題的關鍵是,物流資源沒有很好地互聯互通,沒有很好地社會協同,更難說實現大規模的個性化定制,“未來物流業的建設,就是要改變分散、分裂、分割的狀態,實現共利、共贏、共享的發展新格局。”
“要進行貨物追蹤,我們還需要大量員工撥打鐵路貨運熱線。趕上高峰期,電話打不進去,只能干著急。貨上了車就像進了一個‘黑洞’,企業不知道貨去了哪里。”一位貨運公司負責人如是形容。
物流業的“信息孤島”阻礙了信息的互聯互通。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與物流深度融合,這正是物流業的“供給側改革”。在當前物流大發展、綜合運輸需求日趨旺盛的背景下,實現鐵路、公路信息的開放、共享,滿足物流環節各參與方對價格信息、貨物在途狀態等信息的查詢需求,不僅是貨運企業的期盼與心聲,更是國家發展戰略的要求。
“當前,迫切需要構建統一高效、互聯互通的公共信息平臺。”浙江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郭劍彪說,當前,全球化信息互聯網、能源互聯網建設發展迅速,但物流互聯網建設相對滯后,迫切需要我們搶抓機遇、提前布局,加速搶占全球物流發展的制高點。
據介紹,近年來,交通運輸部與浙江省政府共同推動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建成了初具規模的“物流信息根服務器”,依托國家物流平臺的大數據,正在開辟一片藍海。
物流公司“卷款潛逃”也暴露了當前仍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物流行業準入門檻較低,無序競爭和管理規范缺失,埋下了糾紛和隱患。
相關專家指出,物流業涉及公路、鐵路、水路、航空運輸業,也包括倉儲業和郵政業中的快遞業務,統一監管是一道難題。隨著“互聯網+物流”的發展,新業態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
據了解,近年來,菜鳥網絡、京東商城、安得物流、智通三千等平臺型企業借助互聯網絡實現模式復制和業態創新。尤其在市場不集中、信息不對稱的公路貨運行業成為平臺經濟的熱點領域,貨運互聯網平臺一度超過200家。
“當前‘互聯網+’的商業模式還不成熟。”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何黎明指出,物流信息化建設還面臨較多問題。相關專家指出,在推進“互聯網+物流”的過程中,政府部門要進一步開闊思路,大膽實踐,不要一開始就“攔住”“管死”,同時,要加快頂層設計,完善法律法規,創造良好的法治化營商環境。
是短板,也是潛力
也許,十年前,甚至五年前,我們無法料想到快遞業如此迅猛發展。2014年,中國快遞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一,這是“互聯網+物流”加速成長的縮影。在大數據、云計算的運用中,物流這個傳統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全新的變革。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很多物流企業正在加快探索新技術的運用,貨物跟蹤定位、無線射頻識別、電子數據交換、可視化技術、移動信息服務、智能交通位置服務等等。這代表著一個行業的發展趨勢。
然而,任何新事物的成長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既有傳統行業固有的老問題,又有新業態面臨的新挑戰;既有硬件的互聯互通問題,又有軟件的標準統一難題;既有企業成長中的苦惱,又有政府監管中的考驗。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是短板,也是潛力——經濟的發展水平和效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交易成本,與交易成本直接相關的就是物流成本。如何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全局破解難題,需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