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汽車電商領域的兩則新聞引起了記者深思。
第一則新聞,背靠著平安集團的平安好車,宣布暫停其二手車業(yè)務及關閉線下門店,人員及資產將并入平安產險,預計3月底完成。盡管平安好車官方的解釋是,“根據(jù)集團3.0戰(zhàn)略,為了給平安產險近4000萬車險客戶提供更好的移動互聯(lián)車生活,平安好車和平安產險進行業(yè)務整合”,但2013年5月平安好車推出C2B二手車業(yè)務時,對未來二手車電商市場信心滿滿,并將平安所擁有車險客戶數(shù)作為重要優(yōu)勢之一。
第二則新聞則來自于車享。車享的背后同樣是實力雄厚的巨頭——中國實力最強的汽車集團——上汽集團(600104,股吧)。與平安集團公開收縮二手車戰(zhàn)線不同,車享看起來更像業(yè)務結構的調整。
為什么兩家有財力的金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收緊拳頭呢?
平安好車高層將之解釋為“試錯”。平安集團原擬借助于二手車交易,在二手車金融汽車大展宏圖。盡管坊間傳言平安好車砸下十幾億元營銷推廣 。但知情人士透露,平安集團一直精打細算,市場營銷推廣費遠遠低于坊間想象,每年營銷推廣費不足3000萬元。真正大手筆的投入是線下門店。以平安集團的體量,平安好車的投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作為一個低成本試錯的試驗樣本,平安集團發(fā)現(xiàn)從二手車電商到二手車金融此路不通,便選擇迅速止損。
至于車享的調整呢?也可以理解為試錯。不同的是,上汽集團無法收縮汽車互聯(lián)網+這一項目。源于上汽集團轉型的需要。作為中國銷量最大的汽車集團,上汽集團試圖探路整車電商之路,以防未來汽車銷售結構生變。
3年多的經驗,車享試錯的結果是什么呢?我理解為錯配——無論從實體經營角度看,還是從互聯(lián)網黏性追求看,投入產出周期出現(xiàn)錯配。
第一個錯配是投資回報率。在短期能收效的項目上投入太少,在長期也不一定盈利的項目上投入太大,甚至希望以后者盈利養(yǎng)前者,最終公司將會被高資金成本拖入困境。
整車交易投資額大、見效慢。可能耗時四到五年,方能吸引消費者真正在電商平臺上購買整車。也就是說,車享可能三、四年前在整車業(yè)務上投下巨資,等四、五年方有收獲。最糟糕的狀況是,三、四年以來,目標用戶一直在車享平臺上了解整車信息,最后購買時卻因為種種原因去了其他平臺。對此,夏軍有著清晰的認識,說過:“整車電子商務處于補貼燒錢階段,至少需要3年至5年才能走上正軌。”
反觀汽車售后服務領域,如維修、保養(yǎng)等,投資金額相對較少,很快就能吸引消費者。雖然單筆交易金額少,但投入產出比遠遠高于整車交易。
因此,如果從盈利的角度考慮,勢必應該在更有希望、更短期見到回報的項目上下重注,減少投資巨額燒錢項目的投入。
第二個錯配是黏性回報的錯配。互聯(lián)網企業(yè)最愛聊的是消費者活躍度、黏性,似乎越有黏性、用戶數(shù)越多,估值越高,越有成長潛力。整車電商和養(yǎng)車、用車等售后服務相比,后兩者對黏性、用戶數(shù)量的提高更有幫助。在車享內部文件中,整車交易被劃為低頻交易,消費者平均五年買一次車或者換車,無法產生消費者黏性;而養(yǎng)車、用車等售后服務屬于高頻交易,能夠增加用戶黏性。
作為一個理性的CEO,看到這兩大錯配后,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平安集團轉身,上汽集團收縮戰(zhàn)線,都是必然。
圖文來源于互聯(lián)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