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委齊聚泰達論壇,汽車產業將駛向何方?
來源:車云網
專家所提觀點涉及中國汽車市場及新能源汽車面臨的困難與挑戰,涉及汽車出口問題、能源問題等。
2019年8月31日,第十五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在天津濱海新區召開。來自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六大部委的代表齊聚天津。
2018年開始,中國汽車產業出現28年以來的首次下滑,產銷分別下降4.2%和2.8%。汽車行業整個產業鏈都籠罩在車市下行的陰霾當中。今年1-7月,汽車產銷量繼續呈現下降趨勢,幾乎沒有任何緩和跡象。
除此之外,我國新能源汽車在國家政府的大力扶植下取得了十分巨大的成就。但在今年7月,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退坡,我國新能源汽車首次出現同比下滑,市場壓力進一步加劇。
這種情況之下,市場急需重新擺正方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本次泰達論壇上,來自國家六大部委的汽車產業專家針對目前我國汽車市場現狀進行深入解讀,提出當前中國汽車市場及新能源汽車面臨的困難與挑戰,涉及汽車出口問題、能源問題、新能源汽車安全問題、燃料電池與純電動的發展之爭,針砭時弊,并提出相應的觀點與建議。
總體來講,雖然目前我國汽車產業仍處于下滑階段,但六部門專家都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并肯定了新能源汽車的地位。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發展司司長盧衛生:未來仍有較大前景和發展空間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發展司司長盧衛生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發展司司長盧衛生認為,雖然在近一時期出現汽車產業下行壓力大,市場波動加劇的現象。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汽車產業正加快轉型升級,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發揮變化,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前景。“對此我們充滿信心”。
針對目前汽車發展的現狀,盧衛生司長還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堅持穩中求進,黨中央高度重視汽車產業發展,做出了重大決策部署,保證了汽車產業平穩運行,對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
針對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和主要矛盾,一方面要持續優化產業布局和結構,淘汰落后企業和產品,使產能利用率保持在合理區間,另一方面要加強政策協調。既要實施好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更多是用改革辦法釋放汽車活力,促進汽車普及、升級和消費,增強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驅動力。
二是夯實產業技術基礎,提升核心競爭力。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全面梳理受制于人的技術瓶頸,聚焦重點任務清單,培育引進企業和企業聯合體,打造創新發展平臺和產業協同體系,提升產業技術能力和水平。統籌運用好各種資源,集中優勢力量,在新型動力電池、電控系統、芯片等關鍵零部件等方面盡快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彰顯核心競爭力。
三是保證國家戰略主導,加快電動化、智能化發展。繼續加快發展新動能汽車,做好政策、規劃銜接,逐步提升新能源汽車對傳統燃料汽車的市場優勢,有效減少對石油資源的依賴。加強頂層設計和謀劃,抓緊出臺智能汽車發展戰略。
四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進高水平開放合作。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方向,依法保護知識產權,營造更加良好的法律環境,積極鼓勵和深化推進企業合作、行業合作、產業鏈合作、國際合作,促進優勢互補、促進融合、協同發展、合作共贏。組建產業聯盟和聯合體,通過股權投資、產能合作等多種方式,加強多領域合作,不斷提升產業集中度和綜合競爭力,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逐步全面取消企業領域限制。擴大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方式,提高中外合資企業技術研發和持續發展能力,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市場,深化合作,加強國際化發展,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證監督管理司司長劉衛軍:逆境之下更需要穩定的市場環境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證監督管理司司長 劉衛軍
當前,中國汽車市場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困難時期,也可以看作產業向更高發展階段轉型的陣痛期,這種情況之下,良好穩定的市場消費環境更有利于行業的回暖。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中汽車注冊管理、標準化工作、質量認證工作、產業準入、反壟斷職能、價格競爭、信用監管等發放都跟汽車產業有著密切的關系。
劉衛軍司長認為,市場監管總局一個很重要的主攻方向就是營造便捷的市場準入環境、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讓消費者放心的消費環境。將監管功能更好的體現在產業發展上,為汽車產業發展提供一個更便捷的服務。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一級巡視員宋秋玲:仍要堅持新能源汽車發展不動搖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一級巡視員 宋秋玲
在過去十年時間里,得益于中國以純電驅動為取向,堅持技術路線不動搖,以及政府配套推出的“一攬子”政策,讓新能源汽車在過去時間時間里飛速發展。總體來看,新能源汽車抓住了歷史機遇和挑戰,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但宋秋玲認為,我們也應該清楚的看到,全球制造業競爭正在加劇,外部環境不斷惡化,我國新能源汽車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也開始凸顯。未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仍存在技術路線不足、基礎設施制約等問題:
一是技術路線存在動搖問題。
近期部分媒體片面解讀國家將不再支持純電動,轉而支持燃料電池汽車,部分行業企業也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動搖。事實上,由于我國燃料電池汽車核心技術和零部件技術尚未突破,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標準法規缺失,氫氣作為能源管理的體系尚未建立等等原因,目前尚不具備大規模的推廣應用條件。
同時,燃料電池汽車和純電動汽車技術特點不同,有各自適合應用的場景,未來應該是互補、共存,而不是替代的關系。
二是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經濟性還不能完全與燃料汽車、傳統燃油汽車媲美,與國際上先進的新能源汽車也有一定的差距。
動力電池性能仍不能完全滿足需求,車用控制芯片、電機控制器等一些關鍵部件依賴進口,隨著逆全球化趨勢有供應鏈斷裂的可能。企業是否已經做好迎接挑戰的準備,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三是基礎設施制約的問題。雖然充電基礎設施發展較快,截止到2019年7月達到了105.1萬個,同比增長71.87%,平均3.3輛車一個樁。
但是與需求相比,一方面數量不足,另一方面我們的平均利用率又相對較低,行業盈利水平差,商業模式尚未成熟,充電的便利性、快速性、智能性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此外,我們還有資源環境的制約、產品安全性等問題,也都影響了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同時,對于目前新能源汽車出現的問題以及中國汽車產業的市場現狀,宋秋玲女士還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要堅定信心,擴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規模。雖然近幾年來新能源汽車產銷保持了較高速度的增長,但從保有量、占比來看仍然比較低,截止到目前我國汽車保有量約2.5億輛,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350萬輛,占比只有1.4%。
實踐已經證明,新能源汽車是發展方向,對于打贏藍天保衛戰、減少化石燃料消耗,促進汽車智能化、網聯化等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各地已營造良好的環境,積極鼓勵新能源汽車,盡快提供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占比。
二是要保持定力,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我國電動車產業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前進之路遠沒有停止。
要做優做強純電動,鞏固純電動汽車領域的優勢。同時對于燃料電池統籌研究,推動相關管理制度的完善,探索布局合理、協同推進的發展新模式。
三是問題導向,加快補齊產業發展的短板。針對基礎設施短板,各地應按要求調整財政補貼方向,將購置補貼轉為用于支持充電和加氫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配套運營等方面,同時調動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進入的積極性,探索創新充電商業模式,針對動力電池和整車技術的瓶頸聚焦產業需求,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攻關模式,加快向有能力的企業聚焦,針對產品安全問題應進一步強化抽檢,督促企業更加注重產品的一致性、安全性,提升產品的質量水平。
四是著眼、長遠,完善市場化長效機制。一方面應按照既定的政策完成補貼退坡,優秀的企業從來都是在市場競爭中成長起來的,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規模已達百萬級,2018年新能源汽車占汽車銷售的比例是4.47%,今年一定會超過5%。
這種情況下,由政策驅動為主向市場驅動為主是大勢所趨,也是產業共識,符合發展規律和預期。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積分等政策的承接作用,積分政策是推動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的高辦法,應進一步完善增強積分的交易活力,做好積分政策和補貼政策的銜接。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羅俊杰 :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兼容多種技術路線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羅俊杰
能源環境要的約束已經成了了汽車產業發展面臨的共同挑戰,根據有關機構統計,汽車已成為石油資源最大的消耗力。
2018年,汽車領域石油消耗量占比超過50%,預計2030年汽車領域石油的消耗量將超過40%。隨著全球汽車保有量不斷增長,汽車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對人類生態環境的影響日益加劇,制定實施更加嚴苛的排放法規,引導汽車產業節能減排,已成為世界各國的戰略選擇。此外,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同時,我國還面臨著復雜的經濟形勢。
我國推廣新能源汽車以來,堅持純電驅動取向,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汽車節能水平穩步提高,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創新能力、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政策環境、產業布局逐步優化,開放性和良性發展的產業生態逐步形成。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已連續四年居世界首位,保有量占世界的50%以上。
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共減少成品油的消耗2425萬噸,有效緩解能源與環境壓力發揮了十分重要作用。
由此可見,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已經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但目前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面臨著財政補貼退坡,產品競爭力仍需提高的特殊局面,羅俊杰針對這一問題,對如何鞏固和發展新能源啊取得的來之不易的成就,實現平穩過渡提出以下觀點:
一是要從降低資源消耗強度,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明確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戰略導向,兼容多種技術路線的發展。
二要提出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激發企業自主創新動力和市場活力的對策,形成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推廣應用與資源環境、社會運行的良性循環。
三要處理好宏觀和微觀、當前和長遠、國內和國際的關系,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完善基礎設施,深化開放合作,走出一條更加協調、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新路。
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副司長蔡團結:因地制宜推廣新能源汽車
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副司長 蔡團結
交通運輸業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受益者、也是受限者、更是推動者和奉獻著。新能源汽車發展至今天,裝備水平、技術水平、一致性、安全性、可靠性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蔡團結認為新能源汽車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安全問題仍亟待解決,新能源電動車運營效率仍處于比較比的水平,行業保守電池回收的困擾。
針對上述問題,蔡團結司長為當前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提出了幾點建議:
第一,因地制宜的開展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純電動、混合動力、燃料電池汽車有各自的使用優勢,應該根據各自的發展環境、發展目標堅持市場導向,減少行政干預,因地制宜讓各方選擇。
市場經濟條件下更重要的是讓各方在合理的經濟成本和滿足政府執政目標的前提下,有一個合理的政策引導和必要的自由選擇權。
在純電動、混合動力、燃料電池幾種動力選擇方式上,要有一個市場理性化的選擇和結構化的配比。
此外,燃油車如果加速淘汰對企業產業的短期銷售非常有好處,但是對行業資源是極大浪費。有的車很好,幾年必須淘汰,所以汽車產業也在站在行業的角度思考問題,不能強制性的把有限的資源拆解、浪費,我們制造的都是社會的資源。要積極推動運輸產業與車輛生產企業加強銜接,強化用戶需求對技術研發的有效引導,共同推動新能源技術路線的成熟和有效應用,來實現新能源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第二,集中開展氫燃料電池技術的觀念技術攻關,實行產學研結合,盡快明確技術路線。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不能再走發展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的老路。要在關鍵技術路線、安全程度成熟之后再進行大規模的推廣應用。
作為交通行業也要進一步推進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應用,加強對于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趨勢和市場應用的跟蹤研究,目前正在借助2022年冬奧會和北京、河北等有關部門確定氫燃料的技術路線,加快相關關鍵技術的研發。同時要結合公交都市、綠色城市配送等等這些示范工程,研究制定支持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使用引導政策,來實現科學合理的運用。
第三,要加快完善落實動力電池的回收體系。將持續關注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落實生產者責任的延伸制度,引導建立透明暢通的廢舊電池回收利用網絡,明確車企和電池生產者的各自責任,建立可監控的回收體系,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保證各環節的動力電池的回收進行有效的監測和管理。加強監管,完善多部門監管合力,特別是加強信用監管,如果沒有回收責任的企業,將通過信用或者是其他的相應制度來限制準入。
第四,新能源汽車產業要充分考慮自動駕駛的發展趨勢,在生產、設計、技術路線等選擇上提前謀劃。
我們想對目前傳統汽車產業的生產、設計,包括自身的技術能力和技術覆蓋范圍等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就要要充分考慮自動駕駛的發展技術限制,跟蹤和研究國內外的技術發展趨勢,結合我國總體的自動駕駛發展路徑選擇去尋求自身的發展空間。
第五,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安全,儲氣屏的安全問題等。認真研究,共同推動,必須堅持安全底線,不安全的車不能在行業運用,生產不安全的車是對社會的不負責任。同時,也希望期待生產廠家能夠指導運輸使用者建立安全保障體系包括維修的服務體系、應急處置體系。
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副司長、國家機電產品進出口辦公室副主任宋先茂:我國汽車出口仍有巨大潛力
隨著自主品牌的日益強大,國產汽車逐漸走出國門尋找更大的發展舞臺,樹立新的品牌價值。例如,今年6月,長城汽車俄羅斯圖拉工廠正式投入使用,并進行首款產品的上市,從生產制造端走出國門,降低生產成本,獲得更高的品牌溢價;吉利汽車成功收購馬來西亞品牌寶騰汽車,成功幫助寶騰起死回生。
自主品品牌的出海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方向,是未來長時間內自主品牌的重要走向。但從整體來看,自主品牌的走出國門還為真正形成規模,出口數量還遠遠低于日、韓、德等國家。
宋先茂副司長認為,我國汽車出口還存在著短板:
從未來的發展來看,當前我國汽車產業出口仍處于初級階段。與汽車產業的自身體量和實力不相符,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我國汽車出口的比重也遠遠低于貨物貿易出口的比重。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汽車出口還存在巨大潛力。
從國際比較來看,制造業追趕發達國家的進程,必然伴隨著汽車出口的快速擴張。根據工信部的有關預測到2025年我國將進入制造業第二陣營,2035年要進入第二陣營的前列,對標日本、德國汽車制造。
從日韓汽車出口的歷程上看,未來三到五年我國汽車出口有望在百萬輛級。
此外,中國汽車產業還面臨著重要的戰略機遇。
從自身實力來看,我國汽車產業具備了大規模國際化的基礎和條件,規模方面,我國汽車產量連續9年全球第一,2018年產量2780萬輛,超過了美國、日本、德國三國之和,配套方面大量外資的進入和內資企業的不斷發展,我國已經擁有了世界一流的汽車供應鏈,汽車零部件產值近4萬億元,零部件出口額包括了700億美元,占全球出口額的10%。企業主體方面已經涌現出了幾家達到百萬規模的自主品牌乘用車企業,和幾家世界級規模的商用車企業。
從國內競爭來看,擴大出口是化解產能過剩的客觀需要。我國汽車產業正進入市場和產業結構調整期,未來三到五年將是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自去年7月以來已經連續13個月下滑,產能利用率不足,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上半年汽車產能利用率僅為77.3%,有研究分析指出,很多汽車企業利用率不到50%,且庫存壓力加大。面對低迷的國內市場,擴大出口、加快拓展海外空間是化解我國汽車產能過剩,加快調整市場布局的必然要求。
從外部環境來看,汽車產業出口面臨著諸多政策利好,2018年我國取消了專用車、新能源汽車的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還將全面取消外資股比限制和合資企業數量的限制。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外資企業出口規模將不斷擴大,中國有望成為多個外資品牌在全球重要的出口基地之一。
車云小結:
當前汽車產業出現新的挑戰,也是重要的拐點。縱觀幾位專家的觀點,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汽車出口、已經燃料電池的關鍵研發路線都處于初級階段,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都需要繼續完善和發展,而隨著這些路線的成熟,中國汽車市場必將能夠走出泥潭,駛向一個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