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數百家造車新勢力而言,冬天已經到來了。可以預見的是,大多數的“裸泳者”,都將會在這輪大潮退卻之后,現出原形,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悄無聲息地消失掉。
與此同時,也會有極少數的企業,能夠生存下來并得到發展。
一
投機的時代,結束了;忽悠的時代,結束了;“丑媳婦見公婆”的時刻,到來了。所有的“PPT”,都將會被放到嚴酷的市場中,在消費者的放大鏡之下,受到最嚴苛的審視和檢驗。
高歌猛進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對于造車新勢力們而言,是唯一的好消息,除此之外,全部都是噩耗,接二連三的噩耗。
首先,補貼在持續退坡。按照原來的計劃,整個新能源汽車補貼,將會在2020年結束時,完全退出。
靠吃補貼為生的企業,會陷入尷尬的境地,尤其是以生產A00級別新能源車的企業,其運營狀況將會受到巨大的沖擊。遺憾的是,10月份的數據顯示,總共賣出的11.97萬輛新能源車中,A00級別的銷量為51274輛,占到了55%。
毫無疑問,補貼的門檻也將會大幅度地提升,“投機者”們為了獲得補貼,在測試時減去一切能減的重量,甚至磨光輪胎等“招數”將會失效。納稅人的財政支出顯然不能落入“投機者”的腰包。
其次,“雙積分”政策也將會在2019年起,啟動新能源積分的結算工作,這會使得所有在中國生產汽車的企業,不得不開始大規模投資新能源汽車的產能。
馬上就要召開的廣州車展,我們將會得到大量的這方面的信息,幾乎所有的傳統汽車巨頭,都將會落實在華的新能源投資計劃。
使得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會變得日漸擁擠。
一如曾經的SUV市場,在2017年的時候,某些本土自主品牌還在大肆創造出各種“銷量神話”,僅僅一年時間,就有大量的競爭車型涌入,“神話”瞬間從神壇跌落。比如某些曾經月銷高達7萬輛的神車,銷量迅速腰斬。
回到新能源汽車市場,盡管截止目前9月份,中國已經售出了62.5萬輛,占到全球市場份額的50%,但我們難以否認,量雖然上去了,但質是不敢恭維的。
而市場競爭的強度一旦被提升之后,一些低質的、趕著補貼風口的電動車型將會被市場無情地拋棄。
還有,特斯拉來了。
一方面,特斯拉Model 3已經對所有的中國消費者開放預定,只需要交8000元的定金。更可怕的是,馬斯克已計劃將Model 3在華的投產時間提到2019年。也許人們會質疑Gigafactory 3的建設工期能否跟上,但不要忘了,還有一種方式叫CKD生產,把整車的散裝件運進來,在中國就地組裝即可。
這樣做的好處是,原來的25%,后來因貿易摩擦而提升到40%的整車關稅,迅速可以用零部件的關稅進行規避,稅率將會降到6%。
如果Model 3的價格為3.5萬美金,則關稅為0.21萬美金,運費為0.1萬美金,在華的價格就會被拉至3.81萬美金。這個價位區間,將會傷害到很多車型,不僅僅是國內的新能源車企,還包括BBA的入門為30萬元的B級車型。
特斯拉的進入,不僅會吃掉市場份額,同時還將會從造車新勢力那里,搶走更優秀的人才。
此外,供應鏈對造車新勢力,也將會開始變得不夠友好。
因為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出行大規模的整合之前,供應鏈端尤其是動力電池制造商已經完成了整合,市場份額向龍頭企業集中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
2018年的前10月份,中國動力電池市場第一名的份額超過40%,第二名接近30%,而第三名不到5%。這就會導致,造車新勢力在與動力電池巨頭的談判中,幾乎沒有任何話語權可言,甚至難以得到優質的供應。
挑戰不僅僅在動力電池。包括芯片、屏幕、電機控制器等領域的供應鏈,都已形成了高度的壟斷,對于造車新勢力而言,這種態勢顯得非常不友好。
最后,屋漏偏逢連夜雨,在各種壞消息此起彼伏的同時,中國的資本市場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低谷。
根據投中研究院的數據,在2017年上半年,中國的VC們募集資金的規模達到了1342億美金,而2018年的上半年,這個數字縮水為341億美金,如此慘烈地大幅度下滑,已經不能用“跳水”來形容了。
VC市場的資金短缺,將會極大影響造車新勢力的募資情況。這樣的局面,將會使得資金向頭部集中,同時估值會大幅度降低,所能募集的金額也會大幅縮水。
外部的環境,無疑是嚴酷的,還將會變得更加嚴酷。
二
有多少初創企業能夠熬過這個嚴冬?什么樣的初創企業可以挺過這個嚴冬呢?
在“進博會”期間,車評君去了一趟愛馳汽車,通與其創始人兼總裁付強先生聊天和體驗了愛馳U5的工程車之后,車評君認為愛馳汽車以及其他具備相似特點的企業,在第一輪淘汰賽中大概率可以殺出重圍,以下是一些總結和原因分析:
首先,該公司的產品擁有競爭力。
在2018年底的這個時候,談愿景、談戰略,固然依然很重要,但產品無疑將會成為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勝負手。
它的重要性將會體現在多個方面。
1、產品的定位極其關鍵。
這將解決多個問題,首先是否在特斯拉Model 3的打擊范圍之內,價格區間會變得非常敏感。如果2019年上市的新能源汽車,價格在30萬元左右的,都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與特斯拉的Model 3在定位上、使用場景上拉開足夠大的距離。
此外,鑒于此時此刻動力電池的價格和內燃機相比,依然處于劣勢,不能將價格定得過低,這將使得車型的銷售過于依賴補貼,當補貼退坡時會變得非常難受。
最后,在產品定位上還不能價格過高,這將會影響市場容量,使得該企業推出的首款戰略車型,缺乏足夠的銷量,影響供應商甚至是渠道的士氣。
對于所有的造車新勢力而言,能否在2020年實現10萬輛的交付,將會變得極端關鍵。
愛馳的首款新車U5,是一款A+級的SUV,會比小鵬的G3和威馬的EX5會大一些,但又不到拜騰Concept那樣的尺寸,是一個非常討巧的定位。
2、產品本身及性能必須過硬。
在2019年推出的新能源汽車,在產品性能上一定要表現過硬。像2016年那樣的低質、低端電動車,將會迅速被市場淘汰。
中國的電動車市場,如果說在啟動階段,是由2B的業務進行冷啟動的;但在發展階段,一定要通過打動消費者撬動C端的市場需求,才能持續發展壯大。
對于所有造車新勢力而言,能否讓C端用戶掏錢購買,基本上是在這輪嚴冬中存活下來的必要條件。
對于C端的消費者而言,除了車的“顏值”一票否決的條件之外,產品的核心性能會變得非常關鍵,比如說續航,駕控等。
對于電動車而言,續航這個參數,幾乎是所有核心能力的綜合反映。為了獲得更好的巡航能力,需要在動力電池Pack的能力密度、風阻系數、車身輕量化、輪胎的選擇等多個因素上進行不斷地優化。
愛馳U5的Pack能量密度據稱高達172Wh/Kg,在全球范圍內僅次于特斯拉Model 3排在第二位,國內目前Pack能量密度表現最好的是比亞迪唐,數據為161 Wh/Kg。
在整備質量上,愛馳U5的數據為1.8噸。這個數據,甚至會優于那些A級的電動SUV;加上在0.29以內的風阻系數,愛馳汽車的CTO王東晨告訴車評君,他在不久之前做的滾動阻力的測試中,愛馳U5的表現優于所有競爭對手。這個核心數據,將會使得該款車型的綜合巡航優于競品。
其次,該公司的制造能力非常強。
對于所有的造車新勢力,會有非常多的挑戰,但制造是一個非常困難,又不得不跨越的坎。
這么多的挑戰包括:
募集足夠多的資金,打造出優質的電動車產品。目前看起來,這兩個階段,有不少造車新軍“看起來”都已經跨過去了,當然了,有些企業的產品本身并不競爭力。
更現實的挑戰是制造。
事實上,對于造車新軍而言,實現大規模的有品質的交付,其難度不會比打造出優質的產品小。
原因在于,規模化制造需要得到供應商的支持。要使供應商相信與你合作是靠譜的,投入不會血本無歸,不是個容易的事情,更何況要搞定的是產業鏈上數百個大大小小的供應商。
造車新勢力包括任何一個車企,與供應商的合作,不僅僅體現在制造環節,在研發階段就已經開始了。
任何一個系統的研發,都需要供應商的配合。對于所有的供應商而言,哪怕你拍出足夠多的研發費用,也未必能夠鎖定他們的研發資源,除非你使他們相信,未來會有足夠多的訂單產生。
哪怕你搞定了供應商,這么多的零部件,如果能夠控制住質量?把所有的零部件裝到車上,如何能夠確保質量以及可靠性?
如果品控問題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車賣得越多,就死得越快。召回和消費者索賠是能夠讓一個企業倒閉。
在規模化制造優質產品方面,愛馳汽車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團隊。其在江西上饒的制造工廠,是國內第二家由造車新勢力主導并落成的制造工廠。愛馳的制造團隊和供應鏈團隊,截止目前依然顯得“奢華”。核心負責人是國內銷量最大的車企南北大眾這個領域的負責人,應該可以稱之為國內這方面最好的人才之一。
還有,該公司在AI領域布局比較早。
汽車的未來形態顯然是智能汽車。
電動化或電氣化的工作,使得人們可以支持往汽車上搭載更多的芯片,更好地在汽車內部搭建高效的信息傳輸網絡,在上述的基礎上,我們才有可能為汽車進行軟件開發,并通過軟件,更好地發揮硬件和數據的能力。
對于智能汽車而言,如果軟件只是肉體的話,AI則是靈魂,是大腦。AI能夠讓汽車變得更加懂用戶、懂周邊的環境。能夠讓駕駛服務、第三方應用的服務更貼心。
比如,自動泊車的能力越來越強;自動幫你設定車內所有的舒適性設置,比如空調溫度、音樂的推薦、座椅的位置、PM2.5等。
對于AI能力而言,越早與汽車結合,會越有利。因為AI的能力,會隨著與用戶的交互和持續不斷的訓練而不斷提高。
愛馳汽車的AI工作由此前滴滴的技術委員會副主席、美國堪薩斯大學計算機系主任陳學文負責,是國內最早設置AI研發團隊的造車新軍。在本屆“進博會”上,愛馳汽車還與中國歐洲經濟技術合作協會合作組建智能網聯分會,對未來進行投資。
車評君并不認為愛馳汽車在智能網聯方面,可以藉此超越原來有著非常強的互聯網背景的造車新勢力,但創始人在這方面的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該公司的企業文化和執行力是有競爭力的。
這一點,對于所有的造車新軍而言,無疑是極端重要的。對于任何一種類型的初創企業,運營效率不僅僅會反應到成本上來,甚至會反應在每一個產品細節,對用戶的服務和對合作伙伴的態度。
鑒于造車新軍的團隊都是新組建起來的,在團隊之中,人員的成分非常復雜,有傳統汽車公司的、有互聯網公司的、有科技公司的、有金融投行的,甚至還有快消行業的。
如此復雜的團隊構成,而且這些人的背景和履歷都非常好,如何能夠將他們整合在一起,挑戰是非常大的。
更加要命的是,因為每條業務線的負責人,都將會將此前的舊部,大量地招募進來,以滿足業務快速擴充的需要。這樣的結果,是在公司內部,天然地形成以部門、以高管為核心的“小山頭”,部門負責人為了“弟兄們”的利益,不得不在老板那里競爭更多的資源,謀求更大的話語權。
結果是,團隊之間的摩擦加劇,公司的運營效率大幅度降低。
車評君幾乎與所有的主流造車新勢力有著非常多的接觸,一個非常明顯的感覺是,不少企業的“部門墻”之高,已經到了令人震驚的地步。彼此之間,甚至已經難以正常溝通。甚至需要第三方為他們的內部部門傳遞信息。
愛馳汽車在這方面,做得還是非常不錯的。付強和谷峰幾乎沒有任何架子,車評君在與愛馳所有的高管團隊打交道,幾乎感覺不到官僚的氣息,一個部門經理,坐在付強旁邊,會非常自如。付強和高管開玩笑,也非常有趣。
在企業文化建設和內部融合中,車和家是另外一家表現異常出色的造車新勢力。
這些企業共同的特點是,員工有著非常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有一種要將事情搞定的“ownership”。體現在結果上,就是各項工作的推進效率會變得非常高。
與此形成對比,一些表現糟糕的造車新勢力的高管們,哪怕面對媒體,都表現出“牛氣哄哄”的態勢,目中無人,鼻孔朝天,差一點要橫著走道。
各種項目,推進起來的速度極慢,員工會一再地對內部的體系感到無可奈何,激情在消耗中損失殆盡。
三
時間,才是那把最鋒利的刀。2018年只剩下最后的49天了。
對于造車新勢力而言,殘酷的2019年呼嘯而來,與之相伴的,包括雙積分政策、補貼的退坡、特斯拉的國產、傳統巨頭的進擊,你準備好了嗎?
造車新勢力們該如何面對這個嚴冬?
在這樣的時刻,請對自己進行全面的體測和壓力測試,看看自己有沒有可能,在接下來的新能源市場大戰中幸存下來。體測的項目包括:
1、賬目上是否還有足夠多的資金。10億美金左右的儲備,是重要的。這些儲備,使得你能夠應付接下來的量產、銷售服務體系的建立,以及其他可能發生的不確定性。如果現在還在進行融資,估計是沒戲了。
2、生產制造準備得怎樣了?如果這個時候還沒能鎖定供應商,基本上就沒戲了。如果在這個時候還沒有決定怎么解決生產的問題,基本上也沒戲了。最好是要有自己的制造工廠,否則的話,會在品控的坑里面,與代工廠方反復消耗精力和時間資源,逐漸陷入被動。
3、銷售和服務體系準備得怎樣了?無論是直營還是分銷。在這個時候,大的體系和框架應該已經落實完畢。
同時,要根據銷售目標,評估自有的交付和維保的體系能力,看看能否跟上形勢的發展,以及能夠快速地進行擴展。在擴展的過程中,人員供應體系、培訓體系能夠跟上需求。
2020年,不能實現10萬輛交付的企業,恐怕就會變得非常危險。
對于所有的造車新勢力而言,2018年的年底,注定將會異常艱難。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企業,都是“關鍵時刻”。
有希望殺出重圍的,將需要進行“舍命狂奔”,All in生產和制造,并竭盡所能,把銷量做上去。
準備得還不夠充分的企業,也是抉擇時刻,是繼續“死扛”還是戰略轉型,是不得不回答的嚴肅問題。
對于所有的造車新軍而言,這還僅僅是第一個冬天。自動駕駛、共享出行、蘋果等更強勢的野蠻人,還沒有入場,那是一個更加不確定的未來。
前提是,先挺過這一輪。
有一點幾乎是可以達成共識的,寒冬過去之后,最終剩下的“玩家”將會屈指可數。
來源:新浪汽車(本文轉自建約車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