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 第一物流網
近日,一則“抵制低運價、抵制外省車”的號召在卡車司機的朋友圈中正轉發得火熱,有一些地方已經組織了抵制行動,更有甚者打砸外省貨車。如此做法就能解決運價過低的問題嗎?運價又為何遲遲不能上漲?
抵制了外省車,能根本解決問題么?
在討論這類事件之前,我們有必要先討論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運價低”。
一面車多,一面貨少
1、活難干,擋不住買車熱
據統計,截止到2015年底,我國載貨車保有量已經達到1389萬。
而據記者了解到的情況,以重卡市場為代表,新GB1589實施后的市場產銷爆發期仍在持續。一些廠家一季度訂單甚至比上年同期增長180%。
一方面整日吐槽“活難干”,另一方面卻買到市場“供不應求”,這兩種情況很是矛盾。然而,簡單了解一下如今的貨車采買過程我們似乎是能找到一些原因的。
貸款買車“0首付”。“活難干”自然沒有多余的資本用于采購新車。那么如何讓司機和車隊用有限的資金買到足夠的用車,從而讓車更容易銷售,就成了經銷商、車企最積極解決的問題,而大家得出的共同結論是:利用金融手段。
“貸款買車”如今在貨車行業已經成為普遍現象,用戶只需支付20%、30%--甚至“0首付”就可以將車納入名下,而且這類貸款金融服務十分周到,用戶只要簽下訂單,一般4S店可以實現一手包辦。
由于不必考慮短期內的經濟壓力,類似金融服務的誕生令買車變得更容易。這也成了貨車市場銷量節節上漲的原因之一。
2、新常態,實體經濟也疲軟
讓公路運輸發展形成火熱現象的一大“功臣”,非電商快遞莫屬。但事實是,公路運輸的主要服務對象之一是實體經濟。
一則,工廠減產。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實體經濟的發展也趨于平緩,許多廠家出現減產情況。
記者在天津港走訪時就了解到,危化品運輸是這一地區的主要運輸板塊,但是受經濟發展影響,近年來上游化工企業出現不同程度減產,直接導致一些車隊面臨無貨可運的尷尬局面,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輛車賠十幾萬是常事。”更有甚者直接選擇了退市。
再者,工廠遷址。為盡可能降低城市污染,目前一些城市在規劃過程中有意將工業制造企業轉移。
廣東順德白色家電制造業發展一直比較好,依托這些廠家也發展出了不少貨運車隊,然而一方面是廠家出現減產,一方面則是廠家面臨遷廠。這就導致部分此前為廠家運輸的車隊,基于運費、路線等因素不得不放棄該項業務的局面。
誰,攪混了運價這潭水
1、為生存,價再低也要干
有貨運司機告訴記者,有中間人發出貨源消息,1000公里左右的路程出價1200元,無論是算運費還是算油費,這樣的價格都絕對不合理,但即使再低也還會有人接。
市場的競爭壓力大,車越來越多,貨卻越來越少,一些個體經營的司機寧可賠錢也不空跑,運價再低也要干,貨主們自然希望運價越低越好。由此,運價如同走起了下山路一樣,一降再降。
卡友朋友圈流傳的抵制現場圖片
2、不靠譜,治超力度難統一
在新GB1589法規實施之初,有人叫苦有人拍手,無論大家的觀點如何,出發點都是因為新GB1589法規被稱為“史上最嚴治超法規”。然而,治超新政實施半年有余,真實情況又如何呢?
不少司機向記者反映:“嚴的地方真嚴,松的地方執法者‘睜只眼閉只眼’,或是一個‘紅包’就都搞定。”地區執法力度不統一、標準不統一,助長了違法者的氣焰,也讓遵紀守法者苦不堪言。
“在河北一些地方,仍舊有車拉60噸,我們按照規定拉30噸,人家可能收200塊運費還有得賺,我們收到300塊還是賠錢的買賣,怎么跟人家競爭啊。”一位經營危化品物流車隊的企業負責人無奈地告訴記者。
3、被質疑,車貨平臺成推手
除了上述原因,記者在走訪中還聽到這樣一種觀點:“運價降低和車貨匹配平臺有關。”這又是什么情況呢?
車貨平臺遭誰排斥?車貨匹配平臺的服務對象是貨主和司機,車貨匹配平臺的運營模式其實很簡單,就是讓貨主與司機直接建立聯系,“去中間化”是他們最大的目標,但是中間環節真那么好去除嗎?
貨主一般指上游生產企業、有外包需求的物流公司等。但是值得關注的是,無論是生產企業還是物流公司,這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早已建立了完善的物流運輸體系,有著自身固定的車隊和貨源,車貨平臺想將這部分群體拉入平臺并非易事。
此外,車貨平臺這種試圖拉攏用戶的方法還會受到物流公司與園區物流信息服務部門--也就是所謂的“中間環節”的雙重抵制。
車貨匹配平臺最初扎推上線,如今卻被質疑為運價下跌的“推手”
車貨平臺受誰歡迎?那么問題來了,這類平臺到底最受誰歡迎?
答案是:返程空車。
跑運輸最怕空返,車貨平臺恰好能夠及時提供這類貨源信息,一些司機師傅為避免空返,便不再考慮運費問題。而這一舉動將直接造成貨源當地的貨被外省車低價運出,本省車既失去了貨源,還要承受這之后運價的節節下滑。
這也是為什么有聲音提出要抵制貨運平臺。
低運價令市場畸形化
記者發現,運價過低除了減少了司機的收入,還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著市場的向好發展。
1、幾十萬的冷藏車用來拉地磚
貨源少、運價低不僅讓普貨司機日子難過,一些冷藏車司機也在鉆研新出路。有司機告訴記者,在冷鏈運輸淡季,一些冷藏車司機會接一些快遞運單,更有甚者會用冷藏車運輸地板磚和汽車配件。
而且在每年“雙十一”期間,快遞包裹數量激增,一些物流公司會廣招車輛,冷藏車司機們也會選擇在那段時間去運輸快遞包裹。
記者聞此消息先是覺得哭笑不得,隨后便只覺沉重。一輛冷藏車整備成本少則數十萬多則上百萬,卻為了求生存選擇拉地板磚,這既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應出了市場的極度混亂。
司機師傅們都有苦衷,還請大家互相多些理解
2、打砸兄弟的車,如此抵制要不得
說到這里,我們就要回到文章開頭的司機們“抵制低運價、抵制外省車”的現象。
以上我們已經找到了多年來運價只減不增的部分原因,我們非常理解司機師傅們的苦衷,但是采取抵制行為,甚至對外省車輛大打出手的行為是絕對不可取的。
大家都是同行,各有各的難處,我們需要多些理解與包容。作為社會公民,我們需要時刻遵守法律,誰都無權私自去處置任何人、制裁任何人。
行業矛盾激化到如今這步田地,責任在誰尚未明晰。記者在此不得不再次呼吁執法人員按標準治超,該處罰的絕不放過,該放行的絕不錯罰,在其位司其職,不謀私利。
另一方面,也請司機師傅們理性對待這一問題,盲目抵制、打砸車輛都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此外,貨運市場是互通的,完全沒有必要區分“本地車”與“外地車”,冤冤相報何時了。 |